查看原文
其他

【专栏】七夕节—传统文化背后的缺憾

申亚民 历史真有趣 2022-07-20


早在2006年,七夕节就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从国家的层面上,给“七夕节”赋予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而使得“七夕节”更加名正言顺,更加广为人知。但是,现今的七夕节已经变为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情人节”、“礼物节”。




七夕节的起源

据相关考证,七夕节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即在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故称为“乞巧”。它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是华人地区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

然而,现在大多数人对七夕的了解只停留在牛郎织女传说上,对该节日其余的文化内涵不甚了解,加上商家商业化的操作,今天的七夕节就变成了“中国的情人节”、“互送礼物节”。从理论上讲,只有当传统元素成为节日特色时,这个节日才能真正算是传统节日。

如何才能使七夕节成为真正的中国传统节日,更具传统味?

首先,要挖掘七夕节传统文化内涵,为七夕节寻找文化承载物。七夕节和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群众基础。但是由于端午节有粽子、中秋节有月饼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载物,所以虽然会被市场化、物质化,但核心的传统元素却没有消失,其传统文化的内涵依然存在。因此,为了使七夕节更有中国传统味,就是必须为七夕节寻找有一个打上传统文化元素烙印的承载物

其次,从商家来看,在费尽心思策划活动的同时,也应该尽力去挖掘七夕的传统内涵,推出相应的用品、礼品或是食品,让人们拥有可购、可赠、可用、可食、可纪之物。

美眉,你是天上来的,真的不嫌弃我这个放牛娃?

看你说的!这年头,世上有几个像你这么牛的郎君?!


再次,从政府层面和媒体层面看,有责任加强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并喜爱民族传统文化,了解节日的来源、文化内涵及过节的意义。媒体应注重对传统节日内涵的宣传,发挥正能量的作用,不要被商家一味牵着鼻子走。


最后,给传统节日赋予新的内涵。比如,要倡导已婚人士把七夕节当作重要节日。从一定程度上说,七夕节传颂的是已婚牛郎织女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在离婚率不断攀升的今天,倡导牛郎织女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风尚更具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该文为《陕广新闻》文字稿,播出日期为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2016年8月9日,调频FM101.8。

百年修得同船渡,爱是一种缘分;心有灵犀一点通,爱是一份感动;有情人终成眷属,爱是一种等待;英雄难过美人关,爱是一种牺牲;宰相肚里好撑船,爱是一种包容;无可奈何花落去,爱是一种珍惜;春蝉到死丝方尽,爱是一辈子的承诺。

最后在这里说一声:

祝你七夕情人节快乐

作者简介

   申亚民,西安文理学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西安市人民政府督学、西安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西安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陕西省人民广播电台陕广新闻特约评论员。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市级以上研究成果奖项10余项。

点击标题阅读往期文章精选

【原创】端午节的八种文化传统

【专栏】喊楼助兴不如科学备考

【专栏】个人信息泄露,为何屡屡发生?

【专栏】为传统文化进教材点赞

【专栏】废除“985”“211”,终结高校等级制

【专栏】城市建设不要忘记以人为本的初心

【原创】首届西安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具体事项

【原创】长江文明与中国古都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一号通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